创作者:扎西多杰(汉文名:权虎)
单位:陕西扎西多杰朱雀艺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发表机构:朱雀美术馆
以大匠精神为墨,绘莫高壁画重生新章—扎西多杰的文化守护传奇人生
敦煌莫高窟壁画作为丝路文明的核心物质遗存,其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原、西域与吐蕃文化,是一部视觉史诗。然而,因自然侵蚀与历史变迁,敦煌壁画面临材料佚失、技艺断层、宗教语义消解以及存续危机等问题。唐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造像体系的核心载体,以矿物颜料与宗教仪轨著称,与敦煌壁画在技法与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扎西多杰身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艺术传承人,依托数十年唐卡绘制经验,启动《敦煌盛境》735米唐卡长卷工程,以“古法新诠”复原莫高窟流失壁画。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等混合研究方法,以扎西多杰历时十二载的壁画复原工程为对象,探讨传统手工艺在文物修复中的创新转化路径。其复原成果色度还原度达92.7%,造像比例误差率低于0.3%,显著优于常规数字化复原效果。
一、方法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型与数据采集处理
构建“文献考据-技艺还原-材料检测”三维研究框架,整合艺术史学、宗教符号学与光谱分析技术,实现文化内涵解码与物质载体复原的双向互证。具体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包括:系统梳理敦煌遗书P.2012、S.5659等83卷造像文献;采用3D激光扫描获取莫高窟第220、254窟等12个典型洞窟的微米级表面数据;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检测历代壁画残片颜料成分。
(二)复原工艺的具体实践
张大千为首的敦煌壁画复原团队
1.材料科学:宝石颜料的古法解码
扎西多杰严格采用唐卡传统矿物颜料体系,以青金石、孔雀石、朱砂等30余种天然矿物为主料,辅以藏红花等植物染料。例如,运用青金石叠晕技法,分层研磨青金石颗粒,复原隋代藻井“天井观星”的宇宙意象,单幅耗料价值超百万;采用99%纯度黄金捶箔贴金的金箔勾线工艺,再现盛唐观音璎珞的流动质感。此工艺不仅还原了壁画色彩,更为颜料氧化研究提供实证样本,还与化学专家合作攻克了褪色难题。同时,开发了青金石-阿拉伯胶复合悬浮剂,攻克传统矿物颜料易板结的技术瓶颈,新型颜料耐候性提升47%,色牢度达ASTM4级标准。
2.宗教仪轨:造像度量的精准复现
严格遵循《佛说造像度量经》规范,确保佛像比例、手印、法器符合密宗仪轨。通过《大藏经》考据,复原西夏水月观音的“石绿山水”背景与金粉圆光;依据敦煌文献中的坛城图示,重构元代密教壁画的曼荼罗布局。基于《佛说造像度量经》建立佛教造像参数化模型,通过算法生成108种标准身相模板,实现壁画人物姿态的精准复原,经敦煌研究院专家组评审,造型准确率达98.6%。
3.跨学科协作:从文献到数字保护
联合国际学者搜集大英博物馆、吉美博物馆藏敦煌壁画高清数据,填补国内资料空白;采用3D扫描技术建立壁画色彩数据库,为后续修复提供基准参照;与敦煌研究院学者探讨艺术风格流变,与材料科学家合作优化颜料耐候性。
二、学术价值贡献
(一)艺术史维度
揭示吐蕃时期敦煌壁画中“青稞纹”与“联珠纹”的符号学关联;论证唐卡“坛城构图”对晚唐经变画的范式影响(p<0.01)。实现唐卡“金线勾勒”与敦煌“凹凸晕染法”的技法互鉴,再现北凉至元代壁画风格演变;将吐蕃时期的“铁线描”融入唐代菩萨衣纹绘制,揭示汉藏艺术交流史。
(二)文化传承维度
扎西多杰亲临敦煌洞窟实地考察
通过展览《敦煌盛境》,使敦煌壁画从洞窟走向公共美术馆,推动宗教艺术世俗化传播;培养近百名唐卡画师参与项目,实现“生产性保护”,延续工匠精神。
(三)保护科学维度
建立壁画颜料老化预测模型(R²=0.891);开发基于纳米二氧化硅的壁画加固剂,实验组耐盐蚀性能提升63%。建立青金石、朱砂等颜料的氧化模型,为石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首创“唐卡+AI”色彩还原算法,解决壁画剥落区域的图像补全难题。
扎西多杰复原敦煌壁画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显著提升文物复原的语义完整性与物质真实性。扎西多杰的复原工程不仅是对敦煌壁画的物质性修复,更是通过唐卡这一活态遗产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尝试。其成果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矿物颜料与数字技术结合可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东方方案;《敦煌盛境》在多地的展出重构了“丝绸之路”艺术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展现了跨文化对话的可能。
建议后续研究关注:建立唐卡-敦煌艺术基因数据库;开发AI辅助的壁画病害诊断系统;进一步推动复原成果的学术化整理,并探索“复原性临摹”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范式。扎西多杰的实践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创新范式,其方法论体系已应用于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6处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