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艺术传承人扎西多杰复原的《敦煌盛境》其中35米唐卡长卷,携莫高窟14幅经典壁画真迹摹本,于西安朱雀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次展出的作品估值高达3.5亿元,全程采用传统唐卡矿物宝石颜料与藏传佛教绘制仪轨,堪称“流动的敦煌艺术博物馆”。
千年佛画,宝石为魂:揭秘亿元级唐卡的颜料密码
扎西多杰团队严格遵循唐卡古法工艺,以金、银、青金石、孔雀石、朱砂等30余种天然矿物颜料为主料,辅以藏红花、蓝靛等植物染料,复原壁画色彩盛唐观音的金箔璎珞:使用纯度99%的黄金捶打成箔,叠加青金石蓝勾勒衣纹,再现丝路颜料贸易的辉煌。
西夏水月观音的“石绿山水”:以绿松石研磨的石绿渲染背景,与金粉勾画的圆光形成“金碧山水”的禅境;
三兔藻井的青金叠晕:通过青金石分层晕染,模拟隋代“天井观星”的宇宙意象,单幅耗料价值超百万元。
展品亮点从北凉朴拙到元代密影,解码丝路美学。
全景查看敦煌壁画洞窟本次展览以“时间走廊”形式呈现敦煌4-14世纪的艺术流变:
1. 持柳观音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盛唐(约8世纪中叶)
• 洞窟:莫高窟405窟
• 故事内容:此窟主尊为观音菩萨立像,依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制。画面中观音头戴化佛宝冠,身披璎珞,手持净瓶与杨柳枝,象征以大悲心救度众生。壁画背景绘有“三十三应化身”片段,展现观音为救难而化现天、人、阿修罗等不同形象的神迹。
• 艺术特色:盛唐“丰肌秀骨”美学的典型代表,金箔勾边与青金石渲染的衣饰,体现丝路贸易带来的颜料革新。
2. 双身菩萨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北凉(约5世纪初)
• 洞窟:莫高窟428窟
• 故事内容:双身菩萨为早期佛教“法身”与“化身”观念的具象化表达,可能源自《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共显法界”的义理。壁画中二菩萨相向而立,手执法器,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合一。
• 学术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此题材受犍陀罗艺术影响,与中亚“双神”信仰存在关联(参见敦煌研究院《北凉石窟研究》)。
3. 供养菩萨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北凉(公元397-439年)
• 洞窟:莫高窟272窟
北凉听法图壁画主要描绘了菩萨听佛说法的场景,展现出佛教信仰的庄严与神圣,具体内容如下:
菩萨听法场景:在西壁佛龛两侧,整齐排布着四十身听法菩萨,每侧各四行,每行五身。这些菩萨或持花,或徒手,或坐或跪于莲台之上,皆呈现出舞蹈状态,象征着听闻佛法时的喜悦和热烈氛围,表现出对佛法的领悟和虔诚。
互动交流细节:从身体姿势来看,菩萨们彼此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交流,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聚精会神,有的陷入沉思,形成了一种前呼后应、热烈活泼的气氛,使静止的画面充满了动感。
4. 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变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元代(14世纪)
• 洞窟:莫高窟3窟
莫高窟3窟元代千手观音壁画属于密宗题材,主要讲述了观音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展现出千手千眼的神通和慈悲心怀。以下从不同方面进行解读:
形象与象征:壁画中间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象征观音大悲利他的方便无量广大,能以各种方式救助众生;“千眼”代表观音应物化导时观察机根的智慧圆满无碍,可遍观世间一切,了解众生苦难与需求。观音面相庄严,有多种表情,展现出不同的法相。
法器与功用:观音的左右共有42只大臂手,分别持有不同法器,如杨枝、净瓶象征着净化,可洗除烦恼、治愈疾病;宝钵能赐予众生食物,满足生活所需;法轮代表利益众生事业,转动法轮可传播佛法、开启智慧等,这些法器代表观音具备多样救度手段,能应对众生不同问题。
眷属与护法:观音西侧画吉祥天,东侧画婆薮仙,下端还有三头八臂金刚、象头神、猪头神等,他们是观音的眷属和护法,共同守护佛法,协助观音菩萨救度众生,也体现了佛教中护法神对佛法的护持和对修行者的守护。
5. 阿弥陀佛说法图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初唐(约7世纪中叶)
• 洞窟:莫高窟57窟
阿弥陀佛身后的十地菩萨
1. 观世音菩萨:身着白色,代表纯净无染,菩萨内心品质清净,白色身象征着能使一切轮回中的业障染污得以被净除。这福画中现少女像也称玉女观音。以慈悲救度为核心,能闻声救苦。
2. 大势至菩萨:这幅画菩萨身为蓝色,蓝色代表平静于清静,寓意着菩萨的智慧如同大海般广阔,能够洞察世间的万物的真相,蓝色在佛教中还常与威严和庄重,显示出菩萨的尊贵与庄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3.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身为黄色,称黄色文殊,在佛教密宗修行中,不同身色的菩萨有不同修行的法门,黄色代表增益,增长的象征意义和修行法门,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福德增一的加持,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
4. 普贤菩萨:身着白色象征着理德、行德,以十大愿王著称,强调实践和修行,坐骑为六牙白象,代表着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5. 地藏菩萨:身为黄色,代表大地。承载万物,孕育生命的质,包容和救度一切众生,黄色也体现地藏菩萨能賜予众生福祉,帮助众生增长善根。
6. 弥勒菩萨:未来佛,现居兜率天,待时机成熟将下生人间成佛,形象通常为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模样,象征着慈悲、宽容和乐观。
7. 虚空藏菩萨:身着深蓝色,象征虚空,宙宙是深蓝色的,而虚空藏菩萨的智慧,慈悲,财富像虚空一样广阔浩大,深蓝色的身色代表其特质和同虚空般的深邃,无垠,能包容万物,满足众生的善求善愿。
8. 金刚手菩萨:身着黑蓝色,对众生业力和烦恼的承担,金刚手菩萨大悲愿力,愿意承担众生的业障和苦难帮助众生消除烦恼。摆脱轮回之苦,黑蓝色身寓意着身回黑暗的轮回之众,救苦众生。又称“秘密主”,是佛教的护法神,主要守护佛法。
9. 月光菩萨:白色,象征清凉,纯净与宁静。月光菩萨消除众生内心的烦恼热恼,使众生内心获的清凉,安宁。寓意月光菩萨能让众生在喧嚣的尘世中,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帮助众生摆脱浮躁和我们焦虑。
10. 日光菩萨:身着肉色,肉色则较为柔和,象征慈悲,亲切,显出日光菩萨对众生的关爱如同亲人般温暖,能帮助众生解决问题。
6. 三兔藻井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隋代(公元581-618年)
• 洞窟:莫高窟407窟
• 象征意义:三兔共用三耳呈循环奔跑状,象征佛教“三世轮回”“因果不空”思想。藻井外围绘飞天、忍冬纹,整体构成“法轮常转”的宇宙图式。
• 跨文化传播:类似三兔图案见于中亚粟特银器、欧洲教堂彩窗,印证丝路符号的全球流变(参见英国学者苏珊·怀特菲尔德《丝路岁月》)。
7. 弥勒经变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约8世纪末)
• 洞窟:榆林窟25窟
龙华三会是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后进行的三次说法,具体如下:
背景:弥勒菩萨是未来佛,现居兜率天宫内院,将在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后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证悟成佛。
时间: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另有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等),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之后分三次说法。
度化对象:初会度化九十六亿众生,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已修行但未得果位的人,包括能持戒的出家僧众;二会度化九十四亿众生,是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修持佛法但未圆满的人,如未出家但已皈依三宝,且能依戒奉持、恭敬供养者;三会度化九十二亿众生,包括此前未闻佛法的普通众生,如虽未持戒,但能敬香礼佛,乃至一念称名、少分供养、生正信者。
意义:龙华三会寄托了佛教对“末法时代”后众生得度的期望,强调即使未能在此生成就,未来仍有弥勒佛的救度机会。
这一概念主要依据《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等经典,在汉传佛教中影响深远,一些修行者常以“龙华三会愿相逢”为发愿,激励自己精进修行。
8. 水月观音(南北壁两幅)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西夏(12世纪)
• 洞窟:榆林窟2窟
榆林窟2窟水月观音图中的石磐陀,是指画面右下角《玄奘取经图》中玄奘的猴面徒弟。
石磐陀是胡人,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角色原形之一。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感化了强盗石磐陀,收其为徒并传授五戒。石磐陀承诺护送玄奘穿越五烽,然而在途中他曾企图杀害玄奘未遂,后因担心受牵连而离开。
在榆林窟2窟西壁北侧的《水月观音图》中,石磐陀以猴面行者的形象出现,牵着一匹马,与玄奘一起向观音虔诚膜拜,表现出玄奘西行求法时的情景。在第3窟西壁南侧的《普贤变》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里,也有石磐陀的形象,他和玄奘双手合十做祈祷状,呈现的是玄奘师徒从天竺佛国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返回大唐长安的场景。
9. 普贤菩萨赴法会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西夏(12世纪)
• 洞窟:榆林窟25窟
在莫高窟壁画中,通常没有明确描绘普贤菩萨在“相对面壁”场景中具体讲了什么内容。
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大愿大行代表,以“理行”“普行”著称。在佛教经典中,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这些誓愿是将佛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修行指南,体现了普贤菩萨引导众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佛法、普度众生的精神。
在莫高窟壁画里,普贤菩萨通常乘六牙白象,手持莲花或玻璃花钵等,周围有眷属圣众围绕。其形象象征着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白象代表“行愿之重”,六牙对应六度波罗蜜。虽然壁画主要以形象来传达普贤菩萨的特质和教义,但也能让观者从中领悟到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实践精神和修行理念。
10. 南无大势至菩萨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中唐(公元766-835)
• 洞窟:榆林窟25窟
• 位置与形象:与观音对称分布于北壁右侧,同为单身像。大势至菩萨通常手持莲花或宝珠,象征智慧光明。其形象多庄严威仪,头冠中或有宝瓶(象征智慧),与观音的柔美形成对比。
• 宗教意义: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法门”,与观音的慈悲相辅相成,共同辅助弥勒佛的度化事业。二者组合象征“悲智双运”,是成佛修行的核心路径。
11. 飞天藻井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初唐(7世纪中叶)
• 洞窟:莫高窟329窟
• 文化内涵:藻井中心绘莲花,四周飞天持花盘、香炉绕飞,表现《阿弥陀经》中“诸天昼夜作乐,雨曼陀罗华”的极乐盛景。飞天衣带如吴道子“吴带当风”笔意,展现唐代线描艺术高峰。
12. 南无观世音菩萨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中唐(公元766-835)
• 洞窟:榆林窟25窟
• 位置与形象:位于北壁弥勒经变左侧,为独立单身像。观世音菩萨在敦煌壁画中多表现为慈悲救度的形象,常持净瓶或杨柳枝,象征以甘露普度众生。
根据榆林窟同期壁画风格推测,此处观音可能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结跏趺坐或立于莲台,背景或有宝盖、飞天等装饰。
• 宗教意义:观音菩萨在弥勒经变中代表“慈悲法门”,与弥勒佛的“未来救世”主题呼应,体现信众通过修行慈悲法门可往生弥勒净土。
13. 文殊菩萨赴法会
复原前
复原后
• 年代:西夏(公元1038-1227)
• 洞窟:榆林窟第25窟
在莫高窟壁画中,文殊菩萨的狮奴是指牵领文殊菩萨坐骑青狮的人物。狮奴通常被描绘为具有威武的形象,其作用是协助文殊菩萨驾驭青狮,象征着驯服和降伏内心的烦恼与野性。
莫高窟壁画中关于文殊菩萨和大众的描绘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寓意和故事。文殊菩萨代表着智慧,他在大众中宣讲佛法、开启智慧,引导众生摆脱无明和愚痴。大众则包括各类菩萨、罗汉、比丘以及世俗众生等,他们围绕在文殊菩萨周围,聆听教诲,表现出对智慧和佛法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寓意着文殊菩萨的智慧能够普度众生,无论贵贱、贤愚,皆可在其指引下走向觉悟之路。这些壁画通过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以及文殊菩萨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非遗创新,破壁重生:735米工程的文明对话
扎西多杰团队以唐卡“度量经”为基础,结合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与独创立体堆绣工艺,将735个洞窟的精华浓缩于长卷。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主席扎西多杰的师傅:吴进良说“这不仅是对敦煌艺术的复原,更是藏汉文化在笔尖上的深度共鸣,让壁画从洞窟走向世界。”
项目负责人扎西多杰助理:康斌杰透露,团队已搜集整理大量流失海外的壁画资料,未来五-十年将完成全卷绘制,并启动全球巡展计划
展览信息
• 技术突破
使用“叠晕法”使石膏底色透出青金石蓝,营造立体光影效果。
• 学术参考资料
1.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
2. 樊锦诗《莫高窟史话》
3. 巫鸿《时空中的美术:敦煌的仪式与空间》
4. 英国博物馆《丝绸之路:贸易、信仰与战争》特展图录